(更多新书好书保举53kkk,点击知县荐书)
《北京民间民风百图》书目文件出书社1983年版
湖北孝感中山街有几家古书店,其中之一为光霞古书店,店主陈光能,高中毕业后服役,退伍后到企业责任,因企业改制下岗,从几本古书、杂志摆地摊开动,发展成门面。这古书店门面,说是属于他底本责任的企业,位置可以,临街两间二十多无边米,藏书七万册傍边。是租给他的依然免费给他用的,莫得问过。中山街这个地点,古时为孝感县衙、书院所在地,刻下有中学、小学,还有党政机关,看书东谈主较多。店内靠墙全是书架,店中间还设有几个书架,架上齐塞满了书,找到的书抽出来还要费点劲。我隔三差五就去那里望望,这本书摸摸,那本书翻翻,亦然一大乐事。一来二去,互相很熟了,有新收的书他齐要通通气。他盘书年数长了,目染耳濡,从中悟出了些谈谈,书的版块、报纸杂志的创刊号、首要历史事件、书作者等,齐能说出一二。 老主顾也有一批,他有一条记本,老主顾的姓名、地址、规划电话齐在上头,哪位需要、喜好什么书报,偏安一隅,一俟取得,即电话奉告。在孝感城可数的几家古书店中,这里算是“龙头大哥”了,他和他的古书店频频在当地报纸、电视上露脸。古书店的名字,是他和老伴的名字各取一字(老伴名付玉霞)而成,还有学问成为霞光、篡改气运之意。
伸开剩余72%这里的书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居多,较早些的也有,羼杂其间。淘书多了,也找到一些小决窍,等于从书的成色、版式、出书社名字上臆度书的爽直出书年代。一册《华沙城的节日》,繁体字竖版,1951年一版一印,平明出书社出书,巴金著,潘际坰、黄裳裁剪——名作者、名裁剪,且只印了3000册。能取得此书,套用闻名小品演员范伟的话:“分缘啊!”
蝴蝶谷中文娱乐孙犁《买〈太平广记〉记》中说:“ 买书的空想,和其他空想相同,老是迟缓升级,得陇望蜀。”淘书的联想在书,而魔力与情性却在淘。淘得一册久寻未得的书,沁人心脾,如痴如醉,未必竟载歌载舞,旁若无东谈主,疑似癫狂症者,个中心情,他东谈主是无法勾通的。在店里一书架的最底层不起眼的边际,得藏书家姜德明著《燕城杂记》,1987年10月一版一印1400册(后到北京拜望姜先生,得先生题签,钤印,先生边签边说一版一印,稀有稀有)。《北京民间民风百图》,1983年书目文件出书社一版一印,画家刘凌沧题字并作序,周汝昌审读,摄取北京藏书楼发挥清代民间艺东谈主画图稿本,全彩。《无礼的想》,叶秀山著,辽宁赞助出书社1996年9月一版一印,书趣文丛第三辑(得书后即请叶先生签名,此书题跋几个月后,先生病逝)。《苏联的民主》,英国东谈主斯隆著,邹韬奋译,韬奋出书社出书,1946年1月二版,书上钤有“华夏大学藏书楼”圆形章(后将此书寄给曾在华夏大学任教的华中师范大学资深诠释章开沅先生,获题跋:睹物想往,不堪感触)。此外,1959年湖北省方志委员会裁剪的《孝感县简志》,还有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东谈主民画报》《摆脱军画报》《民族画报》(含外文版)等等,齐是较难寻找的好书报!
我曾淘得四川东谈主民出书社出书的《中国当代作者传略》上集,茅盾题签,包袱裁剪杨莆,即闻名诗东谈主木斧。又到城里其他几个古书店、摊上寻下集而无获,自后在一古书店找到下集,高下集收录249位作者传略。此套《中国当代作者传略》,龚明德在《我的珍本书》中曾说起,该出书社此前出书过《中国当代作者传略》“里面使用”本,一套五辑。此“里面使用”本共收录296位作者传略。公开出书的高下集裁剪阐发云:“裁剪本书,联想是向当代体裁的教训和商榷责任者提供五四通顺以来中国作者的相比简直可靠的汉典。从1978年夏入辖下手裁剪,几年来,通过通讯和造访方式,向三百多位作者及关系同道约稿,先后编印了五辑征求观点本。”龚明德说的五辑“里面使用本”即“征求观点本”,我想应该是裁剪成书后出书社寄给作者或其支属征求观点用的,印数固然不会好多,无怪乎藏书家许定铭说此五辑本“往常在国内包括港台地区,要在新体裁商榷上颇有地位者才可以领有”。但收录的东谈主数,征求观点本是296位,公开出书时是249位,为何少了47位?又是哪47位呢?是征求观点后的服从吗?我手头莫得“征求观点本”,这些只可立此存疑了。一年多以后,依然在光霞店见到了《中国当代作者传略》的下集,老陈不知什么技艺又收到了,我想应该与上集是兼并个地点流出的,仅仅先后云尔。早知老陈能弄到下集,何苦东寻西找折腾啊。
淘得百花文艺出书社出书的老舍《四世同堂》高下部,惜上部缺封面(用牛皮纸粘贴),名家插图、封面、题签,殊为贫乏,购而归之。将无封面的上部诊疗了一册,在搜寻上部时,出东谈主预想竟还有补篇一部。去摆脱街想越书社转时,唾手一翻,真的太巧了,补篇碰巧映入眼帘,一套《四世同堂》终于“同堂”了。后就此书的联系本色求教于老舍之子舒乙先生,取得他的复兴,并给此套书题跋。
天长日久,老陈汉典齐集多,机关单元、个东谈主需要什么汉典,大多预想他,讨教他,他会挂念查找。国庆节、元旦等首要节日,未必他还找些书、报、杂志,聚首街谈、社区,义务举办专题书展。地点名东谈主列传、地点作者出书册本、孝感各县市区志、州里志、部门志,他齐刻意网罗,屡次让我襄助网罗。有谁家要散书了,什么单元古书要科罚了,他信息多开通,前去收下。暑假休假前,学生们无谓的教材需科罚,他在店门口设牌收购。我未必去,会带点茶叶什么的给他,购书时,差一块两块钱,或多一块两块的,齐留待下次,下次亦如斯。看到架上笔筒里有一堆旧钢笔,他让我挑写字流通、下墨水均匀的送我,用坏了再换。用的经由中,一支笔笔尖坏了,电话规划他,他说随时来换。去了两次莫得见到他,想着能够收书去了,能够临时有事了。 再自后,得知他病逝,年仅63岁。手边还有一只“英豪”牌玄色钢笔,一直流利书写中。每当想起他,那略带沙哑的声息,那谈书时千里浸其中的情态,就重现脑海。刻下,古书店由老陈的儿媳小戴收拾着。
作者:胡春晖53kkk
发布于:北京市